打开本地宝APP

2025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3篇(600字-800字)

导语 2025《开学第一课》以“铭记与奋斗”点燃青春,让八十年抗战精神照亮新征程。观后感详见正文。

  2025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3篇(600字-800字)

  TIPS:本文为范文参考,仅做展示。

  第一篇(600字)

  2025年9月1日晚,我守在电视机前,与全国亿万青少年一起收看了由中宣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教育部联合推出的《开学第一课》。当“铭记与奋斗”六个金色大字在屏幕上亮起,我听见自己的心跳与历史的回声同频——那是八十年前枪林弹雨中的呐喊,也是新时代少年胸腔里的澎湃。

  节目没有明星,没有炫技,却把最耀眼的聚光灯打在了“人”的身上。英雄连队“刘老庄连”的指导员一句“我们连队的编号还在,就永远不会倒下”,让我第一次明白番号不仅是符号,更是血脉;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馆长捧起那面被弹片撕裂的国旗,哽咽着说“历史不会自己说话,但文物会”,让我触摸到时间的伤痕;一位九旬抗战老兵的后代带来父亲留下的搪瓷碗,碗底刻着“还我河山”,那四个字像四道闪电,把“爱国”从课本里劈进我的心脏。

  最令我动容的,是现场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的环节。屏幕里,稚嫩的声音与沧桑的讲述交织;屏幕外,我和父母不由自主地跟着背诵。那一刻,八十年的时空被压缩成一声声“少年强则国强”,我突然懂了:铭记不是沉湎,而是把历史的重量转化为前行的能量。先辈用十四年浴血换我们此刻灯火可亲,我们若只把和平当作理所当然,便是对他们的辜负。

  节目结束前,镜头扫过观众席,一位小学生高举自己画的和平鸽,翅膀上写着“请把未来交给我们”。我的眼眶瞬间发热。原来,抗战精神从未远去,它只是在不同的年代换上了新的名字——过去叫“宁死不屈”,今天叫“科技报国”“乡村振兴”“绿色地球”。作为00后,我们也许不需要扛枪,却必须在实验室、在田野、在浩瀚星空继续那场未竟的“战斗”。

  关掉电视,我把观后感的最后一段写进日记:八十年前,他们用鲜血回答“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八十年后,我们要用奋斗回答“中华民族到了最辉煌的时候”。铭记,是为了不再负重;奋斗,是为了更好飞翔。今晚的《开学第一课》不是句号,而是我人生的新起跑线。

  第二篇(700字)

  灯光暗下,屏幕亮起,2025年《开学第一课》像一道被重新拉开的帷幕,把我带进一场跨越八十年的时空对话。节目以“铭记与奋斗”为主题,却意外地没有高亢的口号,而是用“静水深流”的方式,把历史的粗粝与未来的光亮一并递到我掌心。看完一整晚,我像是被一枚沉默的钉子轻轻钉在原地,心里翻涌,却说不出话,只能让笔尖在纸上继续那场未完成的交谈。

  第一个让我怔住的瞬间,是英雄连队指导员把一顶旧军帽放在舞台中央的透明盒子里。灯光穿过纤维,灰尘像细雪缓缓飘落。他说:“这不是展品,这是我们连第78名战士。”数字一出,剧场里所有呼吸被抽走半秒。我忽然明白,历史书上那些冷冰冰的统计,原来曾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他们有汗味、有绰号、有没写完的家书。镜头切给台下的中学生,一个女生偷偷抹泪,她的手背在灯光下显得那么薄,却承接了那么重的故事。那一刻,我第一次对“个体与时代”有了触感:再宏大的叙事,也必须落在某一颗泪珠上才真实。

  第二个震撼来自“声音的考古”。节目组找到一段1938年的战场录音:机枪、号角、呐喊、方言粗口混在一起,背景里还有隐约的婴儿啼哭。技术团队把杂音剥离,只留下一句清晰的四川话:“哥子们,顶住!”随后,现场让一位00后少年用同一方言复诵。当八十年的声波重叠,我听见的不只是语言,而是一种被折叠的意志——当年他们喊“顶住”,是顶子弹、顶炮火;今天我们喊“顶住”,是顶内卷、顶诱惑、顶短平快的浮躁。同一个词,不同的战场,却一样需要脊梁。

  最出人意料的设计,是节目把“未来”请到了现场。三位航天、芯片、种业的青年科学家依次登台,没有讲成果,而是讲失败:火箭坠海、晶圆报废、稻穗倒伏。他们每人带来一件“失败标本”,像展示勋章一样举过头顶。抗战老兵后代在台下颤巍巍地鼓掌,镜头定格在他布满老人斑的手与青年布满茧疤的手隔空相握——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奋斗”不是线性接力,而是一种螺旋上升:先辈把“为什么而战”写进史书,我们把“怎样继续战”写进实验记录。失败,不过是奋斗留给时间的牙印,证明我们真的咬过。

  节目结束于全场合唱《松花江上》,却故意把最后一句留给了观众清唱。没有伴奏,几千个声音在空气中寻找彼此,像散落的铁屑被磁石牵引。我听见自己跑调的声音混在其中,忽然就不再羞赧——跑调又怎样?五音不全也是活人的温度。屏幕缓缓打出字幕:“请把这首歌继续唱下去,唱到不需要再唱的那一天。”

  回到宿舍,我关掉灯,耳机里循环着观众合唱的录音。窗外是2025年的霓虹,窗内是1938年的旋律,两种光重叠在我桌面的练习册上。我拿起笔,在封面写下一行小字:铭记不是背诵苦难,而是学会把苦难翻译成行动;奋斗不是表演壮烈,而是敢于在平凡里持续点火。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成为某个“未来课堂”里被讲述的名字,但愿那时,有人听见的不只是我的成功,还有我失败时咬牙的咯吱声——那是历史在我身上继续生长的声音。

  第三篇(800字)

  整整两个小时,我像一根被拧紧的弦,随着2025年《开学第一课》的呼吸而震颤。节目结束良久,屏幕已黑,客厅只剩钟表滴答,我却迟迟不肯起身——仿佛一站起来,就会踩碎刚刚在心上铺开的八十年光阴。于是任夜风从窗缝溜进来,吹动茶几上那张被荧光笔涂满的便签:铭记不是守住灰烬,而是让火在暗处继续燃;奋斗不是奔向终点,而是把每一步都走成路标。此刻,我愿把这句话拆成八百个脚印,重新走一遍今晚的震撼。

  最先击中我的,是“声音的缺口”。节目组把抗战老兵的录音与今天的校园朗读进行“声波叠印”,当1937年的嘶哑与2025年的清脆在频谱图上合为一条颤抖的线,我看见时间被折叠成一张纸,两端隔着枪炮与Wi-Fi,却奇迹般地对齐。屏幕里,一位小学生读到“国破山河在”突然停住,侧耳去听耳机里八十年前同样的句子,那一瞬间,他皱起眉,像听见自己未来的回声。我也下意识摸了摸胸口——原来历史不是博物馆里的玻璃柜,而是一根看不见的血管,把氧气输送给此刻的心跳。

  接着,镜头切到东北抗联密林。讲解员没有复述课本上熟悉的“林海雪原”,而是掏出一把已经脆化的松针,轻轻一捻,松脂香在聚光灯下炸开。“他们靠闻这个味道判断方向,”他说,“敌人追得再近,只要闻到松香,就知道祖国还在。”我突然意识到,课本里“艰苦卓绝”四个字,原来可以被压缩成一缕味道。回家后,我把阳台那盆罗汉松搬到书桌旁,夜里写作业时,它若有若无的气味让我心安——那是不必声张的坐标。

  第三个段落,节目组让三位“和平守护者”同台:一位排雷兵、一位叙利亚留学生、一位曾赴非洲的疫苗工程师。他们带来三件物品:一块被弹片削成月牙的钢板、一张被海水泡皱的难民船票、一支在赤道高温下变形的注射器。主持人问:“和平是什么?”排雷兵说:“是敢把危险留给自己。”留学生说:“是有人愿意给你一张课桌。”工程师说:“是把抗体送进陌生人的血液。”三种口音,三种肤色,却用不同的语法说出同一句话:和平不是理所当然,而是无数陌生人替你挡住黑暗。我攥紧手里的笔,第一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了皮肤温度的理解——它不再是政治课本的章节,而是今晚坐在我身边、肤色各异却同样红了眼眶的同伴。

  最静默的高潮发生在舞台暗场。灯光只留一束,照在一张空椅子上,椅背贴着“第801位讲述者”。旁白说,那是留给“未来的你”的位置。全场鸦雀无声,连摄影机都停止了变焦。我盯着那张空椅,突然听见心里有一扇门“咔哒”一声开了——那是被“我还年轻”借口堵住的门。原来,历史不仅要求我们聆听,更要求我们占位。那张椅子不会永远空着,它终将写上某个人的名字,也许是十年后实验室里攻克新型病毒的我,也许是二十年后站在边防线上的我。时间不会提前透露剧本,却早已把选择权递到我手心。

  节目末尾,没有惯常的集体宣誓,只有一段黑底白字的滚动字幕:“如果你在今天流了泪,请让它变成明天的汗。”字幕消失,片尾曲响起,竟是朴树的《平凡之路》,却重新填词:“我曾经跨过山河的颤抖,才学会在实验室里守夜;我曾经拥抱倒下的同伴,才愿意把疫苗打在自己身上先试;我曾经听见松花江上的哭声,才决定把芯片做成更坚固的盾。”歌声不大,却像在胸腔里点燃一盏矿灯,照见一条幽深的、通往前方的隧道。

  我关掉电视,却没有开灯。手机屏幕亮起,班级群里同学们刷着“铭记”“奋斗”的表情包,我却只想做一件更具体的事——把今晚写进日记,然后打开物理竞赛的习题册,把那道困扰我三天的量子阱计算重新推导。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我忽然想到密林里的松针、想到排雷兵的钢板、想到空椅子上尚未写就的名字。原来,所谓“开学第一课”,并不是告诉我世界有多大,而是提醒我:世界再大,也要从第一行公式、第一次实验、第一滴汗水开始占领。

  写完最后一页,我走到阳台,城市灯火像碎钻撒满夜空。我深吸一口带着松脂味的空气,对着远处看不见的星空轻声说:“请把历史的缺口留给我,我会用未来的光补上。”风把这句话吹散,也吹亮了我桌上的台灯。此刻,我终于敢挪动脚步——因为我知道,无论走向哪里,那束从八十年前照过来的光,都会在我脚下铺开一条发烫的路。

  推荐阅读:2025央视《开学第一课》观后感怎么写?(附直播回放入口)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西安本地宝】,关注后在对话框回复【第一课】直接进入2025央视开学第一课直播/回放入口,获取观后感、心得体会书写范文,查看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回放等。

打开APP

联系|咨询:电话4009999087 点击查看:合作微信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