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将探索文物保护“西安模式”
导语 12月10日,全市文物保护大会发布《西安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西安市文物保护工作14个方面38项重点任务,包括坚守文物安全底线、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等内容。
12月10日,全市文物保护大会发布《西安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西安市文物保护工作14个方面38项重点任务,包括坚守文物安全底线、推进文物合理利用、加快推进文旅深度融合等内容。
全市文物保护大会明确要求,到2025年,西安市文物保护管理能力显著提高,文物展示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文物保护机构队伍不断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初步建立,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基本形成文物保护的“西安模式”。
《方案》提出,“构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加强对蓝田猿人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杨官寨遗址、太平遗址等典型史前遗址的考古调查和科学研究,形成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学术成果。开展周秦汉唐都城遗址、汉唐帝陵等重点遗址的考古调查和科学研究,实证西安在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同时,加强区域考古发掘工作,推进主动性考古工作。统筹协调重点项目建设与考古勘探、发掘工作,组织做好秦东陵一号陵园、秦汉栎阳城遗址三号古城、隋唐长安城东市遗址等重要考古发掘项目,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实施重要文物保护工程,注重文物的日常保养维护,加强濒危文物的抢救保护与修缮,实施阿房宫前殿、唐长安城明德门遗址等重要遗址保护工程以及小雁塔荐福寺明清建筑群等重要古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实施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加强馆藏珍贵文物修复;全力推进遗址公园建设,巩固我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领先地位。
《方案》明确,西安市将新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博物馆、“西安记忆”(西安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一批地域文化特色突出、陈列主题鲜明的专题博物馆,打造根脉文化、历史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博物馆群。
同时,改造提升历史文化片区,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规划建设工作。推进易俗文化旅游片区、小雁塔历史文化片区、碑林历史文化街区的提升改造,打造“城市文化客厅”。推动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和“智慧博物馆”建设。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以信息共享、大数据、跨界创意和智慧应用为重点,加强中国文博行业标准化建设,推动“互联网+中华文明”深入实施。
此外,西安市将进一步扩大国内、国际交流合作。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重要节日、重大节点,大力宣传西安丰厚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强文化融合。积极鼓励全市各类文博机构之间开展全方位交流合作,充分展示地域文明。加强与港澳台文博界的对口互访,开展学术、展览、科技等方面的业务交流,传播西安声音。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西安本地宝】公众号,关注后回复【陕历博】进入门票预约入口,获取抢票技巧、放票时间、交通出行攻略、讲解服务等,还可以预约及购买西安及周边热门景区特惠门票。